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近年来,潍坊昌邑市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路,以“碧水、蓝天、净土”为目标,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好山好水好空气释放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能。
在昌邑市智慧河湖中心应急指挥平台大屏上,各河道点位实时监控清晰可见。工作人员介绍,指挥平台接入191个视频监控点位和在线监测点位,对潍河水质和重点排污企业实行实时视频监控和在线数据监管,以实现对水质安全的精细化管理。
潍水长流蔚碧天是昌邑市推行河湖长制,改善水环境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市全面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多措并举抓好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用水、管水效率显著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将一汪“活水”便民增值。
管好水,守护河湖安澜。昌邑市累计投入8.28亿元进行河道综合治理,通过复堤、培厚加高堤防、治理护坡等措施,提升防汛抗旱减灾能力。潍河昌邑段两岸禁养区内的442家养殖场、河道50年一遇洪水位线余处民房和一个整建制村庄、入海口的357处渔业养殖大棚和7000平方米妨碍河道行洪的建筑物全部完成关闭清除。357处渔棚拆除建筑垃圾全部清运,既消除了洪水和潮水淹没的危险,生态环境又得到了根本改善,为入海口恢复生态创造了空间。建立“河长+检察长+生态警长+民间湖长+河流保洁专管员”的河湖长效管理体系,配备民间河长120名、河湖检察长2名、生态警长10名、巾帼河长20名、河湖巡查保洁专管员251名,累计巡河16.8万余人次。
用好水,赋能城乡发展。昌邑市聚焦农村饮水,扎实推进农村供水标准化工程建设,打造“双源双厂双网”的农村供水样板,实际做到城乡供水一体化,实行“净水工程”,先后投入2750万元,实现农村居民从“喝上水”到“喝好水”。围绕保障粮食安全,累计投资1.3亿元,先后实施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引胶入漩8万亩农田改良等项目,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建3处美丽幸福河湖示范点,修建多种设施,打造新“网红打卡地标”,城镇和乡村居民亲水指数不断提升。
促转化,激活水资源效益。昌邑市充分的发挥生态治理溢出效应,沿潍河岸线布局建设滨水特色经济带,全力发展农事体验、田园观光、健康养生等新模式新业态,开展生态价值核算,对水流涵养、水土保持、洪水调蓄等指标进行生态产品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推动投资5.5亿元贯通78.9公里堤顶路,建设亮化、安防、景观平台、彩色自行车道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高标准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打造“三季有花 四季常青”的多彩绿化长廊,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最靠近潍河入海口的金口国控水质检测断面,水质指数常年位于全潍坊市国控水质断面第一位,水质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每生产1吨生物基耐高温尼龙树脂,反而能减排超过1吨的二氧化碳?在山东潍坊昌邑市潍坊三力本诺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这不可思议的一幕。
“‘负碳’的秘密在于原料的生产的基本工艺。”该公司CEO周小兵介绍,以秸秆、麦麸等低利用率的农业类生物质经过发酵法而得到的原料取代石油化学工业制备的原料,成本降低超过20%,按照目前常规计算以CO2计,每万吨产品能减少碳排放1.0618万吨。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低碳研发技术推广、布局绿色产业……昌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以绿色转型支撑高质量发展。
“降污增益”,撬动绿色发展。昌邑市全面摸排辖区165家企业污染物排放现状,统筹要素指标实行“差异化”支持,鼓励企业治污升级,2025年谋划收储各类污染物总量指标484吨,确保省、市、县重点项目优先获得“可替代总量指标”,保障11个新项目开工建设。建立重点项目联络包靠制度,定期开展座谈、现场调研等活动帮企业纾困解难,目前该市重点项目已完成环评审批手续80个;加力开展“两证合一”试点改革,推动项目审批再提效,今年以来已审批7个,平均时限12个工作日,提速70%以上。
做好降污“减法”的同时,生态“加法”也在同步推进。该市以印染行业集群入选省级整体清洁生产审核试点为契机,组织专家团队对70余家印染行业企业组织实地帮扶指导,从更换节能设备、制定精细化管理制度、小范围技改等方面着手,个性化编制整改方案,切实提升企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推动行业整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目前,已对该市71家公司进行排查,提出8项重点支撑方案,61项企业清洁生产方案,预计每年减排各类污染物约4105吨,获得经济效益4710万元。
为实现抬头见蓝、推窗见绿的美好愿景,昌邑市强化重点区域、关键环节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全力守护“昌邑蓝”。2024年,该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7天。
山阳村位于昌邑市饮马镇西侧,山、水、林汇聚,历史悠远长久,资源禀赋雄厚。每到春天,博陆山上郁郁葱葱,瀑布流水潺潺,千年梨园美不胜收,当地举办梨花采摘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靠着风景宜人,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谁能想到,在几年前,它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矿产村,上百家中小型企业每年的产值达8000余万元。“当时博陆山有村集体开办的石英砂厂,虽然收益不错,但是吃的是资源饭,不具备可持续性。为了长久发展,我们关停取缔100多家石英矿开采加工公司,对山坡周围2000多亩古梨园进行保护性开发,坚定不移走打造绿水青山、造就金山银山的转型发展之路。”山阳村党总支书记王成敬说。
加强废弃矿坑修复,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服务业,实现山上变“绿”,土地生“金”。该市做足博陆山文旅文章,关停石英矿开采加工公司,同时对废弃矿坑进行生态修复,将矿坑遍地的石头山变成风景秀美的生态山,打造成为3A级旅游景区,依托省内树龄长、规模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梨树群“千年梨园”,举办山阳梨花节、大梨采摘节等节会活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带动收入1500多万元。
一条条阡陌村道整洁通畅,一幢幢整齐鲜亮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墙壁上的彩绘和特色标语透出浓浓乡愁……走进柳疃镇南五甲村,处处皆景。
南五甲村的美丽蝶变,是昌邑推进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的一个缩影。该市从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入手,制定《昌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在全省首创“集中收集、集中储运、集中处理”全链条、智慧化污水处理模式,累计完成530个村、13.6万户的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截至目前,昌邑已创建潍坊市级以上和美乡村示范村199个。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昌邑“以草养虫 以虫治虫”,创新生态防控让“中国粮”绿色又稳产。通过深入开展“智联百校 赋能发展”活动,联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潍坊国家农综区、山东农科院植保所、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在青阜农业综合体建设了1万亩生态功能植物种植覆盖区,在道路两侧种植生态控草和菊花,在水管区域种植生态控草,通过实施病虫害生态防控,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发展的“昌邑路径”。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不断筑牢绿色屏障,昌邑正从“生态佳”迈向“生态+”。